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曲差

曲差 (國際代碼 BL4)
別名鼻沖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釋名】曲,曲折;差,頗、甚、最。穴當足太陽膀胱經會督脈于神庭,循行甚為曲折之處,故名。又名鼻沖(《針灸甲乙經》),指穴當鼻旁直上入前際處。
【位置】
頭部前髮際正中直上5分(神庭)旁開1.5寸處,即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內1/3折點,當鼻翼外緣直上入前髮際5分處。
  • 《針灸甲乙經》:「俠神庭兩傍各一寸五分,在髮際」;
  • 《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入髮際」;
  • 《靈樞經脈翼》:「取神庭外旁,臨泣之里,二穴之間;髮際內五分。」
【解剖】
  • 肌肉:額肌。
  • 神經:三叉神經之額神經外側支。
  • 血管:額動、靜脈。
  


眉衝在神庭旁開5分,曲差在神庭旁開1.5寸,而頭維在神庭旁開4.5寸處。
 

 

 

 

2017年3月8日 星期三

攢竹

「攢竹」
位置:「面部眉頭陷中,當眶上切跡處」
眶上切跡叫Supraorbital notch
眶上切跡在哪裡呢?請看Supra-orbital foraman(notch)
這個位置不是攢竹,攢竹比較靠近眉頭的位置。
 

可見攢竹不在眶上切跡,而是在frontal notch,這叫
正面凹口」也叫「額葉孔」
 

正面凹口是什麼呢?它叫做Frontal notch ; Frontal foramen(額葉孔)
 

眉頭上面最大的孔是眶上切跡,可是攢竹在正面凹口(額葉孔) ,就是靠近眉頭的小孔,英文叫Frontal notch ; Frontal foramen。

2017年3月7日 星期二

至陰

至陰
所屬經脈:足太陽膀胱經

英名:zhìyīn BL67
別名:獨陰(《經穴纂要》)
屬性:至陰是足太陽膀胱經的井穴,五行屬金。
涵義:至即到達,陰為陽之對,此指陰經,足太陽經至此處交足少陰腎經,故名至陰


位置:
標準定位:至陰穴在足小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0.1寸(同身寸)。
至陰穴位于足小趾外側,趾甲角旁約0.1寸處。
至陰穴位于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

取法:
正坐垂足著地或俯臥位,在足小趾外側,距趾甲角0.1寸處取穴。
至陰穴位于足趾,小趾末節外側,趾甲根角側后方0.1寸(指寸),伸足取之。



功效與作用
至陰穴具有正胎催產,理氣活血,清頭明目的功效。
至陰穴有通頭竅、調胎產的作用。


主治病證

至陰穴主治頭面、腰膝、胎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翳,鼻衄,耳鳴耳聾,項背疼痛,胸脅痛,腰脅相引急痛,膝腫,轉筋,寒濕腳氣,兩足生瘡,熱病汗不出,煩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氣,失精,瘧疾,皮膚瘙癢,死胎,胎衣不下,難產,胎位不正,胞衣不下,目痛,鼻塞,昏厥,鼽衄,滯產,現代又多用至陰穴治療神經性頭痛,胎盤滯留,腦溢血,腦血管病后遺癥,尿潴留,遺精,眼結膜充血,角膜白斑等。
至陰穴主治頭面、腰膝、胎產等疾患:如頭痛、眩暈、目翳、鼻衄、耳鳴耳聾、項背疼痛、胸脅痛、腰脅相引急痛、膝腫、轉筋、寒濕腳氣、兩足生瘡、熱病汗不出、煩心、瘈疭、小便不利、疝氣、失精、瘧疾、皮膚瘙癢、死胎、胎衣不下、難產等。
至陰穴主治胎位不正,難產,胞衣不下;頭痛,目痛,鼻塞,鼻衄。
至陰穴主治頭痛、鼻塞、鼻衄、目痛、胞衣不下、胎位不正、難產。
至陰穴主治頭痛,昏厥,鼻塞,目翳,鼽衄,滯產,胞衣不下,以及胎位不正等 。

 

 

 

 

 

 


 

2017年3月6日 星期一

足通谷

足通谷 (國際代碼 BL66)
別名通谷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滎(水)穴。
【釋名】
通,通達。穴近本節隆起處,與前谷、然谷相類,故名。為與腹部足少陰腎經同名穴(腹通谷)相區分,《針灸大全》冠以「足」字。
【位置】
足外側部,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前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 《靈樞‧本輸》:「本節之前外側」,
  • 《針灸甲乙經》補充「足小指」;
  • 《針灸集成》:「孤拐﹝骨﹞前腳邊紋頭」。
【解剖】
  • 神經:趾跖側固有神經、足背外側皮神經。
  • 血管:趾跖側動、靜脈。
【操作】
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泄熱、清頭目。
  • 古典:身痛、煩滿、寒熱、瘧疾、咳喘、癲狂、善驚、頭痛、頭眩、項痛、胸滿、飲食不消、嘔吐、舌下腫難言、舌縱、目、鼻衄。
【配穴】
  • 頭痛目眩:太陽、風池、足通谷。
 
 

 
 

 
 

 
 
phalanx 指節
metatarsal 跖骨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跖趾關節
足通谷在「足外側部,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前方赤白肉際凹陷處」,跖趾關節就是腳趾和腳掌的骨頭相接合處。 
 



束骨


束骨 (國際代碼 BL65)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輸(木)穴。
【釋名】
束,緊縮。穴當本節(第5跖趾關節)後呈緊束處,故名。
【位置】
足外側部,足小趾本節(第5跖趾關節)後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 《靈樞‧本輸》:「本節之後陷者中」,
  • 《針灸甲乙經》補充「足小指外側」,
  • 《素問‧氣穴論》王冰注補充「赤白肉際」;
  • 《針灸集成》:「在京骨前二寸」。
【解剖】
  • 肌肉:上方為外展小趾肌。
  • 神經:第四趾跖總神經,足背外側皮神經。
  • 血管:第四趾跖側總動、靜脈。
【操作】
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艾條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熱、利項背。
  • 古典:頭痛、項強、身熱痛、腰膝痛、髀樞痛、足心發熱、癲疾、泄瀉、痢疾、發背癰疽、疔瘡、耳聾、目眩赤爛、目黃淚出。
  • 現代:坐骨神經痛。
【配穴】
  • 項強惡風:天柱、束骨。
  • 腰痛如折:承筋、飛揚、束骨。
 
 

 
 

 
 

 
 

 
phalanx 指節
metatarsal 跖骨 
Metatarsophalangeal joint 跖趾關節 
 


2017年3月4日 星期六

京骨

京骨 (國際代碼 BL64)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原穴。
【釋名】
京,高大。京骨,指突出的第五跖骨粗隆部,穴當其下方,故名。
【位置】
足外側部,第5跖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當小趾尖與足跟底後緣連線的中點。
  • 《靈樞‧本輸》:「足外側大骨之下」,
  • 《針灸甲乙經》補充:「赤白肉際陷者中」;
  • 《針灸聚英》:「小指本節後大骨名京骨,其穴在骨下。」
  • 《循經考穴編》:「當以繩量小指(趾)至後跟中折取」;
  • 《針灸集成》:「在申脈前三寸」。
【解剖】
  • 肌肉:上方為外展小趾肌。
  • 神經:足背外側皮神經,深層為足底外側神經。
  • 血管:足底外側動、靜脈。
【操作】
向內下方斜刺0.5~1寸。艾炷灸1~3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熱、清頭目、利腰膝。
  • 古典:頭頂痛、寒熱、目赤、目生白翳、目眥爛、眩暈、鼻塞、鼻衄、癲狂、項強、腰脊痛不可俯仰、腹滿、泄瀉、心痛、髀樞痛、足塞、膝痛、腳攣、驚悸、寒濕腳氣、兩足燥裂或濕痒生瘡。
  • 現代:急性腰扭傷、落枕、心肌炎、胸膜炎。
【配穴】
  • 腎心痛:崑崙、京骨。
  • 身體不仁:絕骨、中封、京骨。
  • 目中白翳:前谷、京骨。
  • 足寒:腎俞、然谷、京骨。
  • 心肌炎:郄上、內關、通里、少府、京骨。
 
 

 
 

 
 

 
 

 
 

 
 
 
 
 
Metatarsal  bones 跖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