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1月30日 星期三

陰陵泉 (SP9)

別名:陰之陵泉
經絡:足太陰脾經
【類別】
合(水)穴。
【釋名】
內側為陰,突起為陵,泉出于下。穴位於小腿內側(陰)脛骨內側髁(陵)之下,與陽陵泉相對,故名。
【位置】
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當脛骨內側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部上方。
  • 《靈樞‧本輸》:「輔骨之下,陷者之中也」;
  • 《針灸甲乙經》補充:「在膝下內側…」;
  • 《針方六集》:「輔骨下一指」;
  • 《神應經》:「屈膝取之,膝橫紋頭下是穴。與陽陵泉相對,稍高一寸。」

【解剖】
  • 肌肉:比目魚肌起點上方,脛骨後緣和腓腸肌之間。
  • 神經:隱神經小腿內側皮支本幹,最深層有脛神經。
  • 血管:前方有大隱靜脈、膝最上動脈,最深層有脛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0.5~1.5寸。可灸。
【功效】
運中焦,化濕滯,調膀胱,祛風冷。
  • 古典:腹中寒,腹中氣脹,洞泄不化,不嗜食,腸中切痛,脅下滿,水腫,腹堅,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熱,陰痛,遺精,霍亂,足痹痛,鶴膝風,腰腿膝痛,腳氣水腫,疝瘕。
  • 現代:腎炎,尿閉,腹水,腸炎,黃疸。
【配穴】
  • 失禁遺尿不自知:陰陵泉、陽陵泉。
  • 腹寒:陰陵泉、三陰交。
  • 水腫盈臍:陰陵、水分。
  • 霍亂:陰陵,承山、解溪、太白。
  • 癃閉腹水:陰陵泉、水分、中極、足三里、三陰交。
  • 黃疸:陰陵泉、三陰交、日月、至陽、膽俞、陽綱。





 

Medial tibial condyle 脛骨內側髁
The tibia 脛骨
Gastrocnemius 腓腸肌
Soleus muscle 比目魚肌 

  
 


Medial tibial condyle 脛骨內側髁
The tibia 脛骨






 

 Gastrocnemius 腓腸肌
Soleus muscle 比目魚肌 
Achilles tendon 阿基理斯腱,跟腱。 



Gastrocnemius 腓腸肌
Soleus muscle 比目魚肌 


2016年11月29日 星期二

曲泉 (LR8)

曲泉 (國際代碼 LR8) 
經絡足厥陰肝經

【類別】合(水)穴。
【釋名】
屈膝時,當膝內側橫紋端上方凹陷中。
【位置】
膝內側部,屈膝內側橫紋端,當股骨內上髁後緣,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處。
【訂正】膝關節內側,屈膝,在橫紋頭上方,當脛骨內髁之後,半膜肌、半腱肌止端之前緣。
  • 《靈樞‧本輸》:「輔骨之下,大筋之上也,屈膝而得之」;
  • 《外台秘要》:「在膝內屈文頭是」。

【解剖】
  • 肌肉:半膜肌、半腱肌止點前方,縫匠肌後緣、股薄肌腱、腓腸肌內側頭。
  • 神經:淺層有陷神經、閉孔神經,深向膕窩可及脛神經。
  • 血管:大陷靜脈、膝最上動脈,深向膕窩可及膕動、靜脈。
【操作】
取屈膝位向膕窩方向直刺1~1.5寸,如覺針下有搏動感時,應停止刺入,以免損傷動脈。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功效】
清肝火、祛濕熱。
  • 古典:小腹痛,泄瀉,遺精、陽痿、陰痛、陰挺、陰痒,小便不利,癃閉、頹疝、女子疝瘕,目眩痛,不嗜食,陰股痛,膝脛痛,身熱汗不出,狂病。
  • 現代:高血壓、腎炎、前列泉炎、子宮脫垂、陰道炎、陰痒。
【配穴】
  • 病注下血:五里、曲泉。
  • 疝痛:急脈、曲泉、三陰交。
  • 陰挺出:曲泉、照海、大敦。
  • 癃閉、莖中痛:曲泉、行間。
  • 臍痛:水分、曲泉、中封。
 



 



 



 



 



 



 

  



 



 



 



 




2016年11月28日 星期一

陰包 (LR9)


陰包 (國際代碼 LR9) 
別名陰胞
經絡足厥陰肝經

【釋名】穴居股內稱「陰」;在兩筋間,所以稱「包」。
【位置】
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四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膝上四寸,股內廉兩筋間」;
  • 《針灸聚英》:「卷足取之,看膝內側必有槽中」;此外,
  • 《循經考穴編》:「《明堂》云在血海上一寸」;
  • 《針灸集成》:「橫直陰市」。所說分寸有所出入。
【解剖】
  • 肌肉:內收長肌中點,深層為內收短肌。
  • 神經:股前皮神經,閉孔神經淺、深支。
  • 血管:股動、靜脈,旋股內側動脈淺支。

【操作】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5~10分鐘。
【功效】
調經理氣,通調水道。
  • 古典:月經不調,腰痛、腹痛、遺尿、小便不利、腰尻痛引少腹痛。
  • 現代:子宮內膜炎。
【配穴】
  • 月水不調:陰包、蠡溝。
  • 子宮脫垂:氣海、陰包、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