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5日 星期三

陽陵泉

陽陵泉 (國際代碼 GB34)
別名陽之陵泉, 陽陵
經絡足少陽膽經
【類別】合(土)穴;筋會。
【釋名】
小腿外側面為「陽」;腓骨頭突起處如「陵」;穴在其下方凹陷部,所以稱「泉」。簡稱「陽陵」(《標幽賦》)。
【位置】
小腿外側部,腓骨頭前下方凹陷處。今作膝下二寸。
  • 《靈樞‧本輸》:「在膝外陷者中也」;
  • 《針灸甲乙經》:「在膝下一寸,外廉陷者中。」
  • 《針灸問對》:「膝下二寸」;
  • 《備急千金要方》:「在膝下外,尖骨前陷者中」。
  • 《動功按摩秘訣》:「在膝外高骨下各一指」。今作膝下二寸。

【解剖】
  • 肌肉:腓骨長、短肌,趾長伸肌。
  • 神經:當腓總神經分為腓淺神經及腓深神經處。
  • 血管:膝下外側動、靜脈。
【操作】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疏泄肝膽、清利濕熱、舒筋健膝。
  • 古典:膽病、善太息、口苦、嘔宿汁、心下澹澹、脅下痛脹、吐逆,喉鳴,諸風、頭面腫、頭痛、眩暈,遺尿、髀痹引膝股外廉痛、不仁、筋攣急、筋軟、筋疼、膝伸不得屈、冷痹、半身不遂、腳冷無血色、膝腫麻木、草鞋風。
  • 現代:膽絞痛、膽囊炎、膽石症、膽道蛔虫症、肝炎、高血壓、習慣性便秘、帶狀疱疹、膝關節痛、踝關節扭傷、漏肩風、落枕、肋間神經痛、下肢癱瘓、足內翻、耳鳴、耳聾。
【配穴】
  • 偏風、半身不遂:曲池、環跳、陽陵泉。
  • 喉鳴:膻中、天池、陽陵泉。
  • 腹脅滿:陽陵泉、三里、上廉。
  • 膽囊炎:胸8~9夾脊、內關、陽陵泉、膽囊穴。
  • 冷風濕痹:環跳、陽陵泉、足三里。
  • 脅痛:期門、支溝、陽陵泉。
  • 膝腫:陰陵泉、陽陵泉。
  • 草鞋風:陽陵泉、懸鐘、三陰交。
  • 腳氣酸痛:肩井、足三里、陽陵泉。
  • 足緩:陽陵泉、衝陽、丘墟、太衝。
 
 

 
 

 
 

 
 

 
 

 

2017年1月24日 星期二

膝陽關

膝陽關 (國際代碼 GB33)
別名足陽關, 寒府, 關陽, 關陵
經絡足少陽膽經
【釋名】外側為「陽」,穴處膝關節外側,故名。為與腰部督脈同名穴(腰陽關)相區分,冠以「膝」字。《針灸大全》稱「足陽關」。又名「關陵」(《千金要方》注),指股骨外上髁高突處。又名「寒府」(名見《素問‧骨空論》,《類經》張介賓注認為當是膝淚關穴)意指此處為寒邪容易侵襲的部位。
【位置】

膝外側部,陽陵泉直上三寸,股骨外上髁上方凹陷處。屈膝時,當股骨外上髁後,髂脛束與股二頭肌腱之間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陽陵泉上三寸,犢鼻外陷中。」
  • 《針灸資生經》作:「在陽陵泉上二寸」;
  • 《針灸集成》:「在膝眼傍一寸」。
【解剖】
  • 肌肉:髂脛束後方、股二頭肌腱前方。
  • 神經:皮下有肌外側皮神經末支。
  • 血管:膝上外側動、靜脈。

【操作】
直刺1~1.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利膝、舒筋、降逆。
  • 古典:膝外廉痛、不可屈伸、筋攣、鶴膝風毒、脛痹不仁,嘔吐不止、多涎。
  • 現代:膝臑腫痛攣、小腿麻木。
【配穴】
  • 脛不仁:環跳、膝陽關、承筋。
  • 膝關節炎:膝陽關、梁丘、犢鼻、血海、足三里。
 
 

 
 

 
 

 
 

 
iliotibial band   髂脛束
biceps femoris tendon  股二頭肌腱
 

 
 

 
 

 
 

 
 



2017年1月23日 星期一

中瀆

中瀆 (國際代碼 GB32)  
別名中犢
經絡足少陽膽經
【類別】《銅人腧穴針灸圖經》作「足少陽絡」。
【釋名】
穴居股外側中線筋骨凹陷,如在溝瀆之中。
【位置】
股外側面正中線上,膕橫紋(膝中)上五寸,股外側肌與股二頭肌之間凹陷處。當風市下二寸。
  • 《針灸甲乙經》:「在髀骨外,膝上五寸分肉間陷中。」
  • 《循經考穴論》:「一本序此穴在風市之前,且云風市上一寸」,疑有誤。

【解剖】
  • 肌肉:闊筋膜下,股外側肌中。
  • 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 血管: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
【操作】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濕,利腿足。
  • 古典:寒氣在分肉間,筋痹不仁,腿叉風痛連腰胯,痿證,脅痛。
  • 現代:股外側皮神經痛。
【配穴】
  • 痿:針中瀆、環跳,灸足三里、肺俞。
  • 脅痛:丘墟、中瀆。

2017年1月21日 星期六

風市

風市 (國際代碼 GB31)  
別名垂手
經絡足少陽膽經
【釋名】穴居陰市穴的外側,主治下肢風病,故名。穴可直立垂手而定,所以又名「垂手」。
【位置】

股外側面正中線上,膕橫紋(膝中)上七寸處。當直立垂手時中指尖所指處。

  • 《肘後備急方》:「在兩髀外,可平倚垂手,直掩髀上,當中指頭大筋上,捻之自覺好也。」
  • 《針灸玉龍經》:「在膝外廉上七寸,垂手中指盡處是穴。」
【解剖】
  • 肌肉:闊筋膜下,股外側股中。
  • 神經:股外側皮神經,股神經肌支。
  • 血管:旋股外側動、靜脈肌支。

【操作】
直刺1~2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濕,利腿足。
  • 古典:風痹疼痛,半身不遂,腳氣,腰腿酸痛,兩膝攣痛,足脛頑麻,足膝無力,尿床,渾身搔痒。
  • 現代:坐骨神經痛,股外側皮神經痛,下肢癱瘓,蕁麻疹。
【配穴】
  • 腿腳乏力:風市、陰市。
  • 腰痛:風市、委中、行間。
  • 腨痹:風市、崑崙。
  • 蕁麻疹:風市、曲池、外關、大椎、血海、足三里、三陰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