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27日 星期一

僕參

僕參 (國際代碼 BL61)
別名安邪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交會穴:足太陽、陽蹻脈所會。
【釋名】
僕,僕從、御者;參,參予、參加。又,「參」與「驂」音義通。古代一車駕三馬,兩旁的稱「驂馬」,車旁陪乘的人稱「驂乘」。穴當足跟後外側,故名。此外,僕有「倒」的意思;參,星座名,為二十八宿之一,有七星。穴當足太陽膀胱經倒數第七穴,其分佈狀況猶如倒置的「參」星座。
【位置】
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2寸,跟部外側面赤白肉際處。
  • 《針灸甲乙經》:「在跟骨下陷者中,拱足得之」。
  • 《循經考穴編》:「居後跟突骨下赤白肉際,摺紋陷中。」
  • 《針灸集成》:「在崑崙直下二寸大些,腳跟邊上。」
【解剖】
  • 神經:腓腸神經跟骨外側支。
  • 血管:腓動、靜脈跟骨外側支。
【操作】
直刺0.3~0.5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安神、寧志、舒筋。
  • 古典:腰痛、足跟痛、膝腫痛、踝痛、下肢痿弱、轉筋、頭痛、暈厥、癲癎。
【配穴】
  • 轉筋:解溪、丘墟、僕參、足竅陰、至陰。
  • 兩足酸麻:太溪、僕參、內庭。
 
 

 
 
 
 

 
 

 
 

 
 
 
 
 
 
 
calcaneus 跟骨
tibia   脛骨
talus  距骨
 
 

calcaneus 跟骨
tibia   脛骨
fibula  腓骨
talus  距骨
tarsals  跗骨(共七塊) 
包含:Talus(距骨)Calcaneus(跟骨)Navicular bone(舟狀骨)Cuboid (骰子骨)Cuneiforms(楔形骨)等。
 
 
 
 
 
 


崑崙

崑崙 (國際代碼 BL60)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經(火)穴。
【釋名】
原指山丘,此處形容外踝高起,穴當其旁,故名。
【位置】
足部外踝後方,當外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 《靈樞‧本輸》:「在外踝之後,跟骨之上。」
  • 《針灸大成》:「足外踝後五分」。
< 【解剖】
  • 肌肉:腓骨短肌。分佈有環層小體;後方為跟腱。
  • 神經:腓腸神經。
  • 血管:小隱靜脈及外踝後動、靜脈。
【操作】
直刺或對向內踝前緣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祛風熱,理胞宮,舒腰腿。
  • 古典:頭痛、目眩、項脊強、肩背拘急、腰尻痛、足腨腫痛、轉筋、足心痛、草鞋風、步履不便、腳氣、寒熱、瘧疾、癲癇、鼽衄、牙痛、胸滿、咳喘、腹痛、泄瀉,便秘、便毒、浮腫、小兒陰腫、小兒驚癇、難產、胞衣不下、風疹、癰疽、目赤、足搐搦。
  • 現代:急性腰扭傷、甲狀腺腫大、坐骨神經痛、下肢癱瘓、踝關節痛、滯產、胎盤滯留、胎位不正。
【配穴】
  • 目赤:太淵、陽溪、崑崙。
  • 踝跟骨痛:絕骨、崑崙、丘墟。
  • 小兒陰腫:崑崙、太溪、太衝。
  • 腰背痛:環跳、委中、崑崙。
  • 轉筋、目眩:承山、崑崙。
  • 穿跟草鞋風:崑崙、丘墟、商丘、照海。
  • 便毒、癰疽:承漿、三陰交、崑崙。
  • 喘逆:神門、陰陵泉、崑崙、足臨泣。
  • 咽頭結核:崑崙、僕參。
  • 足搐搦:崑崙、解溪、足臨泣、陷谷。


 
 

 
 

 
 

 
 

 
 
prom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外踝尖
calcaneal tendon  跟骨腱,也叫跟腱、阿基里斯腱(achilles tendon)
 
 

 
馬兒也有崑崙穴


2017年2月25日 星期六

跗陽

跗陽 (國際代碼 BL59) 
別名附陽, 付陽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陽蹻脈郄穴。
【釋名】
跗,泛指條狀物的末端。穴居跟腱外緣,故名。由於穴在「太陽前、少陽後」,依附於陽脈,故又名「附陽」(《素問‧氣穴論》王冰注)。
【位置】
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3寸凹陷處。
  •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三寸,太陽前、少陽後,筋骨間」;
  • 《針灸集成》:「在昆崑上三寸」;
  • 《太平聖惠方》作:「在外踝上二寸後筋骨間宛宛中」。
【解剖】
  • 肌肉:跟腱外緣,深層為屈拇長肌。
  • 神經:腓腸神經。
  • 血管:小隱靜脈,深層為腓動脈末支。
【操作】
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利腰腿、清頭目。《靈樞‧衛氣》:「足太陽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
  • 古典:頭重、頭痛、眩暈、頸項痛、腰痛、髀樞痛、轉筋、癱瘓痿臑,外踝紅腫、寒濕腳氣、兩足生瘡、胻痛、瘛瘲、四肢不舉、熱病汗不出、體重、逆氣、瘧、鼽衄、痔。
  • 現代:急性腰扭傷,坐骨神經痛、三叉神經痛。
【配穴】
  • 瘛瘲:天井、跗陽。
   
 
 
 
 
 

 
 
 
 


  
 
Highest prominence of the lateral malleolus 外踝的最突出者
Anterior border of the Achillies tendon 跟腱的前緣
Achillies tendon 跟腱(阿基里斯腱)
 

2017年2月23日 星期四

飛揚

飛揚 (國際代碼 BL58)


別名:飛陽, 厥陽
經絡:足太陽膀胱經


【類別】絡穴。
【釋名】
飛揚,陽氣飛揚,指足太陽絡脈向旁散佈。又作「飛陽」(《靈樞‧經脈》)。
【位置】
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7寸,當承山外下方1寸凹陷處。
  • 《靈樞‧經脈》:「去踝七寸」;
  • 《針灸甲乙經》:「在足外踝上七寸」。
< 【解剖】
  • 肌肉:腓腸肌、比目魚肌。
  • 神經:腓腸外側皮神經。
  • 血管:脛後動脈。
【操作】
直刺1~2寸。艾炷灸3~7壯,艾條溫灸10~15分鐘。
【功效】
利腰腿、舒筋、清頭目。
  • 古典:頭暈目眩、腰背痛、痔、肛門疼痛、癲狂、步履艱難、瘧疾、歷節風、小腿酸重、鼻衄、鼻塞、戰慄。
  • 現代:高血壓、三叉神經痛、腎炎、膀胱炎。
【配穴】
  • 目眩:支正、飛揚。
  • 癲狂吐舌:太乙、滑肉門、飛揚。
  • 高血壓:豐隆、飛揚。
  • 膀胱炎:中極、陰陵泉、膀胱俞、飛揚。